赣鄱大地的千年文脉,不仅孕育了崇文重教、创新开拓等文化品格,更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浪潮中,催生出彪炳史册的红色篇章,铸就了光耀千秋的革命文化,实现了传统文脉与革命精神的一脉相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壮阔历程中,江西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坚定的革命意志,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南昌城头的枪声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从瑞金的苏维埃荣光到长征路上的坚韧跋涉,无数赣鄱儿女以忠诚与牺牲,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英雄壮歌,在中华大地上刻下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
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红四军来到江西省寻邬县(今寻乌县),对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阶级的历史和现状等情况作了全面细致的调查,后来形成8万多字的《寻乌调查》一文,堪称我党开展调查研究的典范之作。图为寻乌县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的碑刻。 寻乌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中,赣鄱大地孕育出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伟大革命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璀璨明珠。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战士以红米饭、南瓜汤果腹,用竹钉阵、游击战御敌,却始终坚守革命信仰,形成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治国理政的伟大预演,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毛泽东同志亲自带领军民挖红井,解决沙洲坝群众饮水困难,“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代代相传。“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的山歌,至今仍在赣南大地传唱。长征路上,江西籍红军战士始终冲锋在前,无论是在血战湘江的枪林弹雨中奋勇突围,在四渡赤水出奇制胜中担当先锋,还是在雪山草地的极端环境中坚韧前行,他们都以对党的忠诚和无畏的勇气,彰显了对革命理想的执着坚守,为长征精神注入了赤诚的赣鄱力量。这些伟大革命精神共同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江西坐标”,它们深深植根于赣鄱文化的厚重土壤,又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淬炼升华,成为我们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强大精神动力。
革命烽火中,赣鄱大地不仅见证了惊天动地的历史壮举,更诞生了照亮前路的不朽篇章。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剖析中国革命的特点与规律,为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在寻乌调查期间写下《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等名篇,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树立了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在井冈山、广昌等地留下《西江月·井冈山》、《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等豪迈诗词,“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展现必胜信念,“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彰显英雄气概,字里行间激荡着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方志敏同志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清贫》,“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铮铮誓言,“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的清廉自述,“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的深情呼唤,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经典文本。这些用热血与生命写就的文字,汇聚成跨越时空的精神火炬,永远照耀着我们奋勇前行。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江西不仅是革命斗争的主战场,更是红色文艺创作的沃土。无数革命先辈以歌咏志、以戏抒怀,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红色文艺作品,构筑起激励人心的精神堡垒。《送郎当红军》、《送郎上前线》等红色歌曲,旋律优美、感情真挚,唱出军民鱼水情深,传遍大江南北,至今仍在街头巷尾、校园军营中广为传唱。“打土豪,分田地”、“工农解放万岁”、“红军是工农的军队”等遍布城乡的红色标语,语言简练、观点鲜明,既是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发动群众参加革命的有效形式,更成为那段烽火岁月最直观的历史印记。兴国山歌、赣南采茶戏等本土民间艺术形式被注入革命灵魂,焕发新的生命力,《庐山之雪》、《欢送哥哥上前方》等一批反映革命斗争、歌颂军民情谊的优秀剧目,既贴合群众审美,又传递革命信念,深受军民喜爱。这些诞生于烽火岁月的红色文艺作品,以其广泛的群众性和强烈的战斗性,有力地配合了革命斗争,丰富了军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中国革命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
纵观江西的红色文化,它是在伟大革命斗争中孕育形成的,具有鲜明的真理味、信仰味、人民味、奋斗味。它不仅是赣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财富,为新时代新征程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源泉和强大的价值引领。
更多内容,详见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文章《赓续赣鄱文化千年文脉》
(策划:魏天舒 唐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