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大众文艺是当代中国文艺领域涌现的新现象。围绕如何看待新大众文艺、推动新大众文艺健康发展,本刊记者对中国文联副主席高世名、陕西省西安市委宣传部原部长王军、《文艺报》原总编辑梁鸿鹰、“外卖诗人”王计兵进行了专访。
2024年7月12日,第七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开幕式上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5.5亿人,较2022年增长5200万人。图为开幕式现场。 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摄
记者:新媒介、新技术、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从创作、传播、消费等多维度对文艺形态和业态产生了深刻影响,为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看待这一影响?
王军: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技术变革都催生媒介变革,进而对文化生态和文艺创作产生深刻影响。如今中国互联网覆盖率全球领先,媒体传播设备普及,线上和线下的界限被打破,作品通过平台联动和社群互动不断“二次发酵”,构成了覆盖全域的传播格局。与此同时,AI、VR、AR、元宇宙等新技术正广泛进入游戏、影视、设计、虚拟展厅等领域,让新大众文艺变得更加多元、高效,也成为新时代文化产业的重要新质生产力。互联网不仅带来了迅捷、多元的传播,还改写了文化生产与接受的方式,催生了一大批碎片化、互动化、场景化、分众化的文艺作品。微短剧、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形态崛起,付费阅读、付费点播、直播打赏等文艺创作的收益模式不断创新,给创作者带来了相对稳定和多样的收入来源。互联网的流量逻辑和传媒技术带来的裂变效应,迅速推动一批高质量的作品积累口碑和人气,催生出具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的品牌IP,成为文化产业链条中的战略资源。这些新型模式拓宽了文艺创作的生存空间,推动了文艺市场的良性循环,使得创作者可以集中更多精力投入文化生产。毫无疑问,这种海量的、无边无际的全民化生产与传播,空前释放和解放了蕴藏在现代社会大众中的文化生产力、创造力。
王计兵:作为一名新大众文艺“多维度”受益者,我深有感触。20世纪80年代,我在工地打工,每天晚上下工后喜欢去旧书摊看书。还记得,当时工资是三块五毛钱一天,租书一个晚上是两毛钱。舍不得花,就厚着脸皮在书摊那里蹭书看。但一有人来租借,就必须归还,所以我看小说总是读不到结局。某天晚上我突发奇想,既然读不完,能不能自己把作品的后半段续写出来呢?于是开始为读到一半的故事续写情节,又慢慢发展到自己独立创作故事,走上了文学之路。有了电脑后,我用网络日志写作。成为外卖员后,我用微信给自己留语音的方式写作,或者以关键词的方式来保存灵感。2022年,我的诗作《赶时间的人》偶然被转发到网上,浏览量在短时间内冲到了2000多万。很多网友被其中诗句“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打动,一夜之间我成了出名的“外卖诗人”。新媒介、新技术的产生,为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参与文学创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策划:周昭成 许文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