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溯源——赣鄱大地的千年积淀 - 求是网

文脉溯源——赣鄱大地的千年积淀

来源:求是网 作者:是说新语 2025-10-12 15:05:00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如长江黄河般奔腾不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出众多璀璨的地域文化。赣鄱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于江西这片红色热土与青山绿水之间,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与发展,形成了崇文重教、务实创新、忠义守信、开放包容等鲜明品格,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演进与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亲临江西考察调研,强调“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为赣鄱文化发展把脉定向、指路引航。江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以大历史视野、大文化格局、大时代担当,推动赣鄱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创新,让这一古老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景德镇市考察调研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近年来,江西省扎实做好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各项工作,全面展示“千年瓷都”的文化魅力。图为2025年7月6日,游客在景德镇市陶阳里历史文化旅游区御窑博物馆参观。 人民图片供图

  江西,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境内赣江纵贯南北,鄱阳湖平原沃野千里,庐山、三清山、龙虎山等名山胜景荟萃,自古便是鱼米之乡、人文昌盛之地。赣鄱文化正是在这样一片山川秀美、物产丰饶的土地上孕育而生,既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因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民风民俗等因素而独具特色,衍生出书院文化、陶瓷文化、农耕文化、药业文化、戏曲文化、商帮文化等众多特色文化,共同构筑起兼容并蓄、多元共生的文化体系。

  赣鄱文化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万年县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发现了距今约1.2万年的人工栽培稻遗存和2万年前的原始陶罐,将中国稻作农业和陶器制作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实证了赣鄱大地是早期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的发现,揭开了江南青铜文明的神秘面纱,其出土的青铜器造型奇特、纹饰精美,展现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改写了商周时期被称为蛮荒之地的江南历史。瑞昌铜岭铜矿遗址、吴城遗址、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充分证明了江西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自秦汉设郡,至唐宋繁盛,再历明清沧桑,江西的历史文化长河从未断流,如赣江般奔涌不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古老记忆与智慧结晶,形成了底蕴深厚、绵延不绝的文化谱系。

  江西素以“文章节义之邦”著称于世,崇文重教之风千年不辍。自唐宋以来,江西书院文化臻于极盛,白鹿洞书院位居中国四大书院之首,朱熹亲订《白鹿洞书院揭示》,确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之道,开一代学风之先河。鹅湖书院见证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辩论,朱熹与陆九渊以“格物致知”对话“发明本心”,开辟了理学与心学的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不朽典范。据1996年出版的《中国书院辞典》统计,从唐代至清代,全国各地有据可查的书院共7300余所,其中江西989所,居全国各省之首。正是这般深厚的文化土壤,造就了江西“人杰地灵”的人文盛况。翻看二十四史,江西人立传者达500多人。特别是在宋明时期,江西人文鼎盛、英才荟萃,600多年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宋代曾留下“一门九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佳话,明代更是出现了“朝士半江西”的壮观景象。晏殊、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文天祥、解缙等一代代风流人物,他们或开宗立派,或忠烈垂范,或以智辅国,造就了“区区彼江西,其产多材贤”的兴盛局面,并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赣鄱文化不仅底蕴深厚,更洋溢着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非凡气度。千百年来,江西先贤在不同历史时期勇立潮头,于思想、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引领时代风尚。东晋时期,陶渊明写下《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不朽篇章,开创中国田园诗派,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和“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向往,深刻影响了后世文人的精神世界。唐代,吉州高僧行思禅师在青原山净居寺弘法,开创青原一系,成为禅宗南宗两大法系之一,深深影响了禅宗发展。两宋时期,王安石推行新法,著《周官新义》对《周礼》进行重新阐释,开创“荆公新学”;黄庭坚开创“江西诗派”,主张“以学问为诗”,提出“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创作理念,形成奇峭倔强的艺术特征;杨万里创“诚斋体”,以“活法”作诗,其诗风清新自然、幽默风趣,成为宋诗史上关键性的转折人物。到明代,汤显祖以其诗人的才华和哲人的睿思,创作出震撼文坛的“临川四梦”,其“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至情”观影响深远;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系统总结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及至明末清初,八大山人朱耷以独特的大写意画风闻名于世,其作品以凝练的笔法、奇特的构图,将中国写意绘画手法推向高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这些跨越不同历史时期、诞生于赣鄱大地的思想艺术丰碑,无不彰显着江西文化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内在活力,成为中华文明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创新精神,必然滋养和驱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赣鄱文化很早就与经济发展交融互促,书写了物质与精神交相辉映的生动篇章。景德镇千年窑火不熄,自唐以降便以“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开放胸怀和“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工匠精神,博采中外之长,追求至善至美,瓷石与高岭土“二元配方”、釉里红、青花瓷、粉彩瓷等创新层出不穷。精美瓷器更经由丝绸之路的驼铃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帆影,远销亚、非、欧、美各大洲,不仅让“China”之名既指代瓷器又象征中国,更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符号与文明纽带,为景德镇铸就了一段享誉世界的不朽传奇,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与世代传承的文化荣光。与此同时,秉承着“诚信为本”、“以义制利”的经营理念,江右商帮纵横明清商界数百年,其足迹遍布全国,甚至远涉海外,在陶瓷、纸张、茶叶等诸多行业称雄一时,形成独具特色的赣商文化,为江西赢得“无江西商人不成市”的显赫声名。这些成功的赣商不忘回馈桑梓,大量捐资兴建书院、义塾,资助文人创作、科举,形成“以商养文、以文促商”的良性循环,推动江西文化教育事业持续发展,为赣鄱大地的繁荣兴盛注入持久动力。

  综览赣鄱文化,其历史之悠久,贯通中华文脉;其崇文重教之风,化育千秋人才;其经典著述,滋养百代文心;其开创锐气,引领时代思潮;其艺术成就,辉映文艺星空;其经世致用,富庶一方水土。它既是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生动写照,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与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滋养。

  更多内容,详见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文章《赓续赣鄱文化千年文脉》

  (策划:魏天舒 唐媛媛)

网站编辑 - 汤宝兰 张盼 审核-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