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早在20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文化就有着深刻的思考与实践。《求是》杂志2025年第15期刊发了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文章《“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文化理念与实践》,从十个方面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与实践探索。本期和您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文化理念与实践之六:高度重视文化经济的价值。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蕴含着物质与精神相互转化的唯物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基于浙江历史人文与改革发展的特色,对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作了深刻的思考,揭示了“浙江现象”的“人文密码”。
作为全球小商品贸易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义乌是全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义乌发展经验”是我们党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图为2025年2月9日,“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迎来蛇年开市,当天7.5万商户开门迎客,来自全球的境外客商到场采购,买卖全球。 人民图片 吕斌/摄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浙江自古就有义利并重、农商并举的文化传统。这种地域文化哺育了浙江人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精神动力”,“浙江在没有特殊政策、没有特殊资源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浙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浙江的文化传统非常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浙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洋溢着浓郁的经济脉息”。他进一步指出,“浙江人敏于挖掘文化传统中的经济元素和商业契机,善于向经济活动中注入更多文化内涵,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2006年10月30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撰写了《“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一文,对“文化经济”作出了深刻阐释,指出“‘文化经济’的本质在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旅游是体现“文化经济”的代表性领域,习近平同志深刻把握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本质意义,从文化和旅游相融合出发,把文化资源的利用作为谋划旅游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强调,“要以我省优秀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主干,突出‘诗画江南,山水浙江’主题,精心打造出更多体现浙江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精品”。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文化对民营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强调“浙商文化”是浙商之魂,传承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支撑浙商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要求认真总结、提炼、培育“浙商文化”,使“浙商文化”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成为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的重要支撑。他还列举了浙江多地依托民俗文化传统发展和壮大地方经济的案例,“如宁波由‘奉帮裁缝’发展出服装产业,温州因‘其货纤靡,其人善贾’形成了皮鞋、低压电器、打火机、眼镜等特色产业群,义乌更是以小小的拨浪鼓‘拨’出了一个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等”。
这些重要论述和实践,体现了对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融合发展内在关系的规律性认识,为我们进一步打造人文经济新优势指明了方向。
更多内容,详见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文章《“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文化理念与实践》
(策划:周昭成 许文嫣)